李泉溪李國華
- 男 / 中國 / 導演
- / 中國,臺灣,云林
- 詳細介紹:李泉溪(1926—2001)男,中國臺灣導演。1926年生于臺灣云林縣北港。祖籍福建泉州,父祖往來海峽兩岸經營運輸業(yè),至父…
- 別名:李國華
- 外文名:未知
- 性別:男
- 國籍:中國
- 身高:未知
- 體重:未知
- 民族:未知
- 星座:未知
- 血型:未知
- 出生日期:未知
- 出生地區(qū):中國,臺灣,云林
- 職業(yè):導演
- 畢業(yè)院校:未知
- 經紀公司:未知
- 明星/評論:當前有0條評論,
- 人氣:47486°
- 詳細介紹:李泉溪(1926—2001)男,中國臺灣導演。1926年生于臺灣云林縣北港。祖籍福建泉州,父祖往來海峽兩岸經營運輸業(yè),至父代定居臺灣。幼年在嘉義大林讀書…李泉溪(1926—2001)男,中國臺灣導演。1926年生于臺灣云林縣北港。祖籍福建泉州,父祖往來海峽兩岸經營運輸業(yè),至父代定居臺灣。幼年在嘉義大林讀書,后赴日本就讀高等學校。1945年臺灣光復后返回臺灣報考“內地大學公費生”,志愿分發(fā)廈門大學經濟系,結識陳洪民。1948年洪深到廈門大學教授法國文學,業(yè)余開電影講座,李泉溪聽講。1949年與陳洪民隨海軍官校艦隊返回臺灣。1951年任《掃蕩報》經濟版記者,1952年任《全民日報》駐臺中記者。1953年到農業(yè)教育電影公司(簡稱農教,是中影的前身)臺中片廠實習。同年26歲結婚,后育有四女二子。1955年適逢臺語片興起,跟隨何基明導演拍攝第一部35毫米臺語片《薛平貴與王寶釧》擔任劇務。1956年參與制作《薛平貴與王寶釧》二、三集,并擔任李嘉導演的《補破網》的制片。1957年拍攝導演生涯的處女作《赤崁樓之戀》,之后于同年還拍攝了《嘉慶君游臺灣》、《黃昏再會》和《誰的罪惡》三部影片。以《黃昏再會》和《誰的罪惡》參加1957年11月征信新聞社主辦的第一屆臺語片影展。1958年因中影臺中片廠火災,拍片重心移往臺北。1959年李泉溪和成功影業(yè)社社長周天生、布景師黃良雄合組“金山電影攝影社”(當時臺語片圈稱之為“金山片廠”),包租臺中市民生戲院搭景拍片。制作班底包括燈光、攝影、劇務、布景,人力有燈光師和攝影助理,并輪流聘請中影攝影師林贊庭、洪慶云擔任攝影師,該廠也接受業(yè)界委托代拍。1963年李泉溪與天華周天素、美都蔡秋林等人合資成立大都沖印公司, 金山片廠的器材也并入“大都”,由中影技術部門主任陳棟負責技術部門,網羅當時中影的技術人才如林贊庭、洪慶云等人,“大都”成立于臺語片黃金時代,標志了一系列民營制片的作業(yè)獨立,也在技術方面培養(yǎng)諸多后進。1959至1961年間,臺語片進入減產的低潮期,但李泉溪仍沒停止拍攝,且產量超過同期其他導演。他的影片類型極廣,不過最被稱道且擅長的仍是歌仔戲電影。1959至1961年間,天華老板周天素、臺聯(lián)賴國材、大來鄭錦洲聯(lián)合在霧峰租下文化戲院拍內景,在霧峰一帶出外景,包下日月團、新南光等劇團檔期和中影攝影師,由李泉溪和編劇洪信德(劍龍)搭檔,輪流替三家公司拍片,后來亞洲丁伯駪、楊祖光也加入,共拍攝歌仔戲及古裝電影數十部。1965年在《臺灣日報》主辦的“國產臺語影片展覽會”中,李泉溪獲讀者票選為十大導演之一。臺語片進入低潮期后,李泉溪以“李國華”之名轉拍國語片。由于國語片的市場越來越大,1967年到1970年間,他拍攝的國語片數目甚至超過同期的臺語片。直到1971年進入華視為止,在電影圈二十年內,總共執(zhí)導近一百三十部電影,不但是臺語片導演中產量最多的,也見證了臺語片的歷史發(fā)展。1971年轉進華視。1972年轉往中視,與制作人周游多次合作。在華視、中視制作過《鳳山虎》、《赤崁樓之戀》、《梨花淚》、《一剪梅》、《少年十五二十時》、《成功嶺上》等數十部電視連續(xù)劇。1978年完成了他的最一部臺語片《愛在夕陽下》。1994年后從中視退休并創(chuàng)辦傳播公司。2001年在臺北病逝,享年76歲。詳情
?